人民解放紀念碑簡稱解放碑,這是重慶旅游的一大標志性地點,也是必到之處。碑上的鐘魅力可不小,每年跨年全國各地的游客朋友都會來這里聆聽鐘聲。其實最開始的時候解放碑是沒有鐘的,那到如今,解放碑的鐘換了幾次呢,第一次上鐘是什么時候呢?還有著名的重慶口頭禪“解放碑的鐘——不擺了”是怎么來的呢?
重慶解放碑
1、解放碑的建造歷史 4臺大鐘漂洋過海來
抗戰時期,現解放碑一帶還叫督郵街,因這里有一官辦郵局而得名。1941年12月,原市中區都郵街廣場建成一座碑形建筑,名“精神堡壘”(意指堅決抗戰精神)。抗戰勝利后,決定在精神堡壘舊址建抗戰勝利紀功碑,1946年10月31日奠基,12月動工,次年8月竣工。
1949年11月30日,重慶解放,抗戰勝利紀功碑開始改建。時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劉伯承題名“人民解放紀念碑”,即現在的解放碑。
解放碑頂設有警鐘、探照燈、風向器和方位儀等,唯獨缺計時功能的大鐘。據介紹,重慶解放前的市長張篤倫找到天主教重慶教區,希望教區捐贈4臺大鐘掛碑頂,教區立即與法國巴黎聯系。由此,重量超過1噸的4臺大鐘漂洋過海來到重慶,裝上解放碑。
2、50年代的解放碑 轉鐘人每周上次發條
當時解放碑大鐘是機械鐘,要保證正常運轉,需要人工上發條。
今年85歲的胡明富老人就是當年給鐘上發條的轉鐘人。胡明富現居住在大溪溝人民路,出門就是公交站,乘坐181公交車到五一路,然后步行到解放碑看看解放碑的鐘,是老人晚年生活的日常。
為了校準時間,當時路燈管理所專門給胡明富配了一只金色表帶的自動進口表和藍領牌的英國自行車。“我手表上的時間多少,解放碑上的鐘就顯示多少。”在胡明富的管理下,解放碑的鐘從沒有出現過“不擺了”的情況。
3、關于解放碑的鐘——不擺了
而“解放碑的鐘——不擺了”這句歇后語流行于上世紀70年代。在來龍巷長大的62歲的劉顯斌老人回憶,當年解放碑的大鐘有時會停擺,在記憶中“解放碑的鐘——不擺了”貌似就是由此而來。
2000年,有關部門斥資20多萬元對時鐘進行改造,變為由電腦控制,以電源作為動力。那次替換下的時鐘是由煙臺塔鐘廠生產,由嘉陵集團出資,因此鐘面還有“嘉陵”的字樣。更換后,時鐘一直走時正常,直到2005年,偶爾會出現走時不準的情況。
4、勞力士運行10年功成身退 瑞士天珺鐘表頂替
2007年,老鐘的合同到期,勞力士捐贈出一套時鐘。當年12月14日,重慶晚報曾對重慶解放碑勞力士新鐘亮相做過報道:12月13日上午,上??者\來四臺勞力士大鐘抵渝。中午時,分批運進解放碑碑內,其鐘面背后眾多排成排的電子管傳遞出這樣的信息:安裝結束后,曾在夜間照耀鐘面、藏在玻璃鐘框內的日光燈退出歷史舞臺,改由電子管發光投射鐘面。
渝中區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10年合同到期,今年2月5日,勞力士大鐘撤出解放碑碑體。此前通過公開招標,2月5日由瑞皇鐘表代理選定煙臺持久鐘表公司生產的瑞士天珺鐘表開始更換安裝。
“此前一周在對表盤及時間、聲音進行調試,所以出現了解放碑的鐘不擺了的情況。”上述負責人表示,春節前,新鐘表調試已結束,以后由瑞皇鐘表行進行日常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