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湖南省鳳凰縣宣布,4月10日起,游客進入鳳凰古城旅游,不再需要購買148元的“捆綁式”大門票,只需要在逛小景點時購買相應的門票即可。近日,日本九州地區熊本縣接連發生6.4級和7.3級地震,多國網友在社交媒體上使用熊本的卡通形象“熊本熊”,為該地祈福。
一個是景區收費變動,一個是困難時刻吉祥物又“火了”,乍一看,二者似乎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想來,二者都指向一個共同議題——旅游產業該如何發展。
3年前,鳳凰縣以提升旅游體驗、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古城保護和基礎設施建設等為由,變“進景點收費”為“進古城收費”。決策甫一出臺,便招致不少商戶、游客和專家的批評。此次暫停收取“捆綁式”大門票,則贏回不少掌聲。
與鳳凰古城收費變動引發爭議不同,熊本縣旅游代言人“熊本熊”自誕生以來,憑借各式“賣萌大法”,迅速吸引了大量粉絲。據中新網報道,日本經濟研究所調查顯示,熊本熊的廣泛傳播,帶動了熊本縣的名氣,讓該地在九州地區成為人氣度高的旅游區,排名從此前的第六飆升至第二。
6年前,為了迎接九州新干線通車,熊本縣政府組織設計了卡通形象“熊本熊”,以便在新干線通車后增加熊本縣的人氣。這個職銜為營業部長兼幸福部長的熊本縣“公務員”,在近年來的表現也的確不負眾望。圓滾滾的黑色身體,紅潤的臉頰,笨拙的形態,“賤萌”的表情——作為熊本縣的吉祥物,“熊本熊”是當地旅游推廣當之無愧的“巨星”。
如果說鳳凰古城在是否收取“捆綁式”大門票上的反轉,代表的是“門票經濟”和“景點旅游”的舊思路,那么,靠賣萌“走紅”的熊本熊,映襯的則是旅游新時代,游客對景區旅游文化的渴求和認同。
事實上,近些年來,我國民眾也同不少海外游客一樣,出游方式正經歷著從“到此一游”式到“深度游”的轉變。從“景點旅游”到“全域旅游”,既要求景區能夠為游客提供更豐富的旅游體驗,更要求景區所在地旅游文化能夠進一步提升。以“熊本熊”為代表的旅游符號,既是這種高端訴求的表征,也是旅游文化的生動體現。
與倉促上馬“圍城收費”相比,鳳凰古城這次“返璞歸真”的決策顯現出了進步,但要做到向“全域旅游”的成功轉型,路還很長。實際上,這座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本有著獨特的旅游資源及文學大師的“代言”,但卻一直未能避開“要增產,票價漲”的怪圈。歸根結底,還是旅游發展思路過于狹窄。
不只是鳳凰,諸多還停留在舊思路的旅游景區,均應摒棄“門票經濟”就是發展路徑的舊思維。與此同時,還應結合自身優勢拓寬發展思路,延長旅游業產業鏈,提升景區文化內涵。
今年年初,國家旅游局局長李金早在全國旅游工作會議上指出,根據我國旅游業發展的現實,必須從現在的景點旅游模式轉變為全域旅游模式。換而言之,旅游業發展再也不能僅僅盯在一些景區景點上,而要把旅游的視野擴大到一個地區的全域。
但旅游視野該如何擴大?旅游品牌如何提升?景區文化如何簡潔明快地展現?活躍在各種表情包中賣萌的“熊本熊”,或許可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