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又叫凌云大佛,地處中國四川省樂山市,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匯流處,與樂山城隔江相望。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匯流處巖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而成為彌勒佛坐像,是唐代摩巖造像的藝術精品之一,是國際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國家5A級旅行景區 。 樂山大佛景區由凌云山、烏龍山、巨形臥佛景象等組成,面積約8平方公里。景區屬峨眉山景色名勝區規模,是國家級景色名勝區,聞名遐邇的景色旅行勝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說。
樂山大佛具有一套描繪奇妙,隱而不見的排水體系,對維護大佛起到了重要的效果。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第9層和第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潤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折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也有水溝與右臂后側水溝相連。兩耳背面靠山崖處,有孔洞左右相通;胸部背側兩頭各有一洞,但互未鑿通,孔壁濕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此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這些水溝和孔洞,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濕和通風體系,避免了大佛的侵蝕性風化。
沿大佛左側的棱云棧道可直接抵達大佛的底部。在此昂首俯視大佛,會有仰之彌高的感受。坐像右側有一條九曲古棧道。棧道沿著佛像的右側絕壁開鑿而成,奇陡無比,彎曲九轉,方能登上棧道的頂端。這里是大佛頭部的右側,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頂。此處可觀賞到大佛頭部的雕琢藝術。大佛頂上的頭發,共有螺髻1051個。遠看發髻與頭部天衣無縫,實則以石塊逐一嵌就。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公分的孔洞,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布局,再抹以錘灰點綴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孔洞,顯露三截木頭,制品字形。闡明拱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
大佛胸部有一關閉的藏臟洞。封門石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洞里邊裝著廢鐵、寒酸鉛皮、磚頭號。聽說唐代大佛竣工后,曾建有木閣掩蓋維護,避免日曬雨淋。從大佛棱、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清晰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后遭毀。修理者將此殘碑移到海師洞里保管,惋惜于文革被毀。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公分的孔洞,修理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迂腐了的木泥。這證明了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的記載“極全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布局,再抹以錘灰點綴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孔洞,內則顯露三截木頭,制品字形。闡明拱起的鼻梁,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竣工時就是如此,仍是后人修理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
樂山大佛景區包含樂山大佛、靈浮屠、凌云禪院、海師洞、九曲—凌云棧道、巨型睡佛、東方佛都、佛國地獄、麻浩崖墓、烏尤山等。陳運和《樂山大佛》中詩稱“山是一尊佛 參拜,莊重宏偉 佛是一座山 俯視,氣勢崴嵬”。
樂山大佛坐落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集合處,北距成都160余公里,是依凌云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鑿造的一尊彌勒坐像,始鑿于唐開元元年(公元713年),歷時90余年方建成,建高71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稱,是國際上最大的石刻大佛。
在景色壯麗的四川樂山,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的合流處,端然正坐著一座高達七十多米的佛像,它比聲稱國際第一大雕琢的阿富汗帕米央大佛站像,還高二十多米。在樂山大佛頭的螺髻上面能夠容十多人圍坐,耳朵空地可并立兩人,雙足相距近十丈,兩個人接臥也不及大佛的一個腳趾長,一個人站立腳旁也未能高出腳面。隔江眺望,才干觀看到大佛的全貌。
友情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