閬中,商屬巴方,周屬巴國。戰國時期,約公元前330年從江州(即重慶)遷都于閬中,公元前325年后稱巴王。蜀漢名將張飛鎮守閬中達7年之久,是一座三國文化的歷史名城。
鯉魚躍龍門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講的是每逢暮春季節,便有無數金色鯉魚循著黃河逆流而上,聚在禹門下,奮力跳躍,偶有一躍而過者,便化為蒼龍,騰飛九天之上。在古代“鯉魚躍龍門”更多是指貧苦學子通過十年寒窗,一朝考取功名。而學子科考的地方——貢院,便是龍門了。
在閬中古城中坐落著目前國內保存最完好、面積最大的科舉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貢院。貢院主要由大門、龍門、考棚、致公堂、明遠樓等建筑組成的四合庭院建筑,是研究我國古代科舉建筑、科舉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實物資料和展示場所。“貢院”就是封建社會為皇帝選拔人才的地方,只有用于省考和國家禮部考試的場所才能稱為貢院。清朝初年,全川未靖,閬中先入大清版圖,四川省省會設于閬中,時間長達17年,在閬中舉行了四科鄉試。
閬中貢院為清嘉靖年間所重建的,前院是考場,后院是齋舍,四周都是號房。考試時按天、地、玄、黃……編號,每間號房有進出小門一道。與大門相對的正廳是一樓一底的殿堂,是考官唱名、發卷、監考的地方。庭院中是十字形走廊,走廊兩邊欄桿連帶靠背木椅,供考生休息候點,廊道兩旁的木欄上帶有飛仙椅。齋舍為一樓一底四合院,樓下庭院縱貫走向。
“參拜主考、監臨大人,鞠躬!”身著秀才服裝的游客文質彬彬走進考場,威嚴的主考大人坐在太師椅上一臉嚴肅,威風凜凜的兵卒手持武器守衛考場,這是為了讓游客感受科舉文化現在貢院里進行的“秀才趕考”表演場面。考生要經過搜身等程序,拜見主考大人,監考的官員宣布考場紀律,然后考生按照號牌進入考舍,這些人要在隔成格子一樣的考舍中經過三天兩夜的漫長考試。閬中鄉試貢院在秋天舉行考試,稱“秋闈”。考生進考場之日,發給考生三根蠟燭,燭盡收卷。“號房”,每間考室有進出小門一道,正中墻頭有小窗一扇,房頂置亮瓦和氣孔。(由
重慶旅行社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