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全國各地都在深入推進“廁所革命”,無論是在城市或是景區的公廁里,基本做到了讓人們找廁所不再困難,上廁所環境整潔等等。現在年齡比較小一點的年輕人都沒有見過以前的廁所,那些年我們上過的廁所經歷了怎樣的滄桑變化呢?重慶旅行社帶大家看看重慶的“廁所革命”! 一、以前的廁所是這樣的
1988年:旱廁無水沖 梭槽無隱私
時光倒回至1988年,家住夫子池的杜萬鵬還在念初一。一層樓幾十號人只有一個廁所蹲位,高峰時段比春運的車票還搶手。于是他習慣去離家二三十米遠的公廁方便。
杜萬鵬進去前先憋一口氣,迅速沖進去,盡量在一口氣的時間內解決問題。
杜萬鵬家的優勢是下樓走幾步就能到廁所,劣勢也非常明顯:七八月份一開窗戶,臭味就肆無忌憚飄進來。遇到下雨天,糞水外溢,廁所里的蛆蟲跟著雨水漂到了樓下……
和旱廁相對應的,叫做“梭槽”——那時還不是單獨的蹲位,由廉價的瓜米石打造的一個通槽,由簡陋的柵欄隔開。男士小便池也是通槽式,站成一排同時“方便”,沒什么隱私可言。
沒有化糞池,糞便如何處理?上世紀7、80年代,環衛部門專門有一支隊伍,上百名環衛工人專門從事擔糞的工作。
解放前:茅廁無隔斷 吊腳樓公廁很尷尬
重慶曾經還有一種獨特的吊腳樓式公廁——建在陡坡上,由幾根木樁子支撐起地板,距離地面3、4米,下面就是糞池,完全懸空。“方便”時,糞便從高空降落,濺起很高的水花,讓“方便”的人很尷尬。王家坡一座建于1954年的廁所是重慶目前最老的廁所,今年將拆除。
根據市環衛局設備科相關負責人的講述:解放前,重慶早期公廁由當時的警察局管理,被老百姓戲稱為“官茅廁(si)”。當時一個貯糞池或糞缸埋入地下,用來貯存糞便,上面設置若干個蹲位,再搭建一個棚子,一座簡易廁所就這樣誕生了。外觀簡陋,連一扇正兒八經的大門都沒有。里面也沒有隔斷,大家都在坎上蹲成一排“方便”,無任何遮擋。
解放后,廁所里才慢慢修起了隔斷,最早是0.5米高,然后到0.8米,再到1米,經歷了幾十年的發展,一直到現在1.8米以上的隔斷。
上世紀90年代:創衛開始 新公廁得到好評
“旱廁”時代的終結,始于1990年前后,那是重慶歷史上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公廁革命”。從渝中區開始,住在老群林市場附近的居民欣喜地發現,經過整修,以前臭氣沖天的廁所變得窗明鏡亮,有嘩嘩流水的龍頭,有獨立的“坑”和1.81米的隔斷——大家上廁所時,第一次有了“私密性”這個概念。
當年解放碑和平電影院對面、群林市場旁邊的那個廁所,正好被選為“迎檢”公廁。這次“變臉”讓市民發現,上廁所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新建的一批公廁得到了附近老百姓和中央檢查團的一致好評,當年重慶也順利獲得首批“全國衛生城市”的稱號。
1990年,首次“創衛”成功后,主城區約1500座公廁陸續開始改造,特別是1990-1995年,以渝中區為代表,重慶的公廁發生了質的改變——大部分由“梭槽”變為了蹲位,“旱廁”變為了獨立沖水式。
二、以后的廁所是這樣的
1、不搞“五星級”,突出“實用方便規范”
國家旅游局本月下文,規定在公廁改造中,避免浪費、豪華、攀比,不要搞所謂的“五星級”廁所。陳鴻介紹,重慶目前大的公廁改造工程,通常是5年一次,經費都有嚴格的管控。根據面積、環境的不同,公廁改造費用大約是每平方米2000-3000元。
市環衛局設備科負責人表示,廁所的設計本質還是強調“實用、方便、規范”,現階段的重點仍然是增加數量,提升衛生程度和設施品質。下一步會根據市民的實際需求進行升級打造,比如今年將在我市部分公廁試點增加WiFi、充電等人性化的功能。
2、嘗試免費提供紙巾和洗手液
國外發達國家很多公廁都會有洗手液、廁紙。其實重慶也嘗試過,然而管理員每放進一卷紙,一轉身就不見了。每卷紙平均壽命不到十分鐘,明顯已超過正常使用范圍。
2010年,南岸區在后堡一貿區公廁也曾拿出專項經費做過試點,衛生紙的壽命同樣短得離譜。一周下來,廁紙支出1000多元。這對于平均年管理費總共只有5萬元的公廁來說根本無力承擔,只得停止免費發放。
“現在來上廁所的市民素質好多了。”大坪公廁管理員黃云琴說,這些現象幾乎已絕跡,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表示,未來會考慮再嘗試免費提供廁紙、洗手液等服務,但同時也期待市民素質有更高提升,公廁的進步與社會的文明程度相輔相成。
3、大開間大進深,通風更好
重慶中渝市政環衛有限責任公司工程部部長陳鴻從大學畢業后,他筆下的圖紙、手稿幾乎全部與廁所有關。2003年至今,參與設計的公廁至少有40座。
他對重慶公廁的結構再熟悉不過。重慶的公廁結構經歷了三個時期的變化:最早是磚木結構,在火災、地震等災害面前非常脆弱。2010年以后,變為了磚混,但受結構限制,高度通常只有2.5米左右,最低的只有2.2米,人走進去會感到壓抑,而且空間狹小,導致臭味難以散開。
現在新建的公廁,要求框架結構,好處是內部布置更靈活,可以大開間大進深,通風更好。“新建廁所要求高度要達到3.7米—4米,大空高,即使有異味也會飄到上空。”
4、2年內我市490家單位掛牌“社會廁所”
社會進步的表現,其實并不是單一的公廁數量增加,社會廁所也在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市民的“方便”需求。
據市城管委介紹,目前我市對外開放社會廁所已有461座。在這些單位門口,均在顯眼位置懸掛有“本單位衛生間對外開放”標示牌,并標明了具體開放時間。
市城管委表示,計劃今明兩年內,社會單位廁所對外開放量增加490座。社會單位開放衛生間后,難免要增加水電及清掃等費用,各區對此會進行不同程度的補貼。
5、讓市民如廁“盡量不用手”
目前渝中區市政園林管理局正在設計一批新的公廁,將考慮到眾多人性化細節。陳鴻介紹說,新建公廁總面積不小于60平方米,按照“找得到,進得去,快速方便”的標準打造。
首先為了讓人找得到,增設了醒目的黃色指示牌,制作電子地圖,只要關注“重慶城市管理”微信公眾號就能搜索出附近的公廁。
為了照顧行動不便的人群,只要是地理位置合適,都會修建無障礙通道。在公廁周邊和內部增加綠植,色調和外觀讓公廁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在公廁內增設第三衛生間和“愛心驛站”,為環衛工人提供飲水設備、微波爐等人性化設施。蹲位的男女比例,也都會由2013年之前修建公廁的1:1,改為2:3。
陳鴻說,新建的公廁會提高市民如廁的體驗感。比如,讓男女洗手池分開,營造私密性;在廁間設置不銹鋼扶手、添加掛鉤或置物架;部分公廁增加熱水供應,讓市民冬季如廁后洗手不再寒冷;每個蹲位增加了扶手,為老人增加了坐便器。
他透露,未來的公廁在設計上盡量讓市民“不用手”,減少觸摸帶來的污染。另外,將在主城區逐步推行帶有空調的公廁。